100年前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什么样子?100年前的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目前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美.亚瑟·享·史密斯著)一书分析总结了生活在100年前的中国人的20个性格特征,其中的“拐弯抹角”一节颇为有趣,现摘引出来,以飨读者。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无需有太多的了解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听中国人说,并不可能知道他所说的意思。不论你的汉语会话有多么熟练——也许你能听懂每一句话,如果是听错了,你也许可以把你所听到的一字一句写下来,但是,你还是不可能准确地断定说话者心里的意思。理由很简单,说话者本来就没打算把心里的意思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只是说些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希望你从中推测出他的意思或部分意思。
有了足够的汉语知识后,与中国人打交道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很强的推测能力,当然,无论你的这种推测能力多么强,在许多情况下,你还是会进入迷途,因为你的能力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为了说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这种普遍现象,让我们举一个在我们的仆人中常常发生的事例。对我们来说,他们往往很重要,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中国民众的代表。有一天早晨,“男仆”带着一副不常见的表情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只是说了句他的一位“姨妈”病了,他不得不请几天假,也没说他的“姨妈”病情如何。我们总不能根据他的请求说这位“男仆”没有姨妈,说他的姨妈根本没病,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想去看她。合适的推测更可能是“男仆”与厨师发生某种误会,因厨师占据上风,并拐弯抹角说他的不是,而借故引退。
一个人帮了你一个忙,你总不能立刻付钱;当你觉得应当送他一点赏金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思时,他会婉言谢绝。他会说,为这一点小事接受你的礼物,是亵渎“五德”;若是你非要他接受不可,他会说你错看了他,给他难堪。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你给他的赏金太少了,离他所期望的相距太远,也许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可能是暗示你,他宁可把这桩事搁起来,等到以后做得最好时再说,因为到那时,你就有可能送他更想要的东西,而若是现在收了,以后就不好再收了。
中国人在谈及自己的利益时总是那么谨慎,而在谈及别人时,尤其是有可能带来麻烦时,那更是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人。中国人喜欢讲各种闲话,他们凭着一种直觉能辨别出在什么场合下不能说得过头。在那种场合下,尤其是涉及外国人的时候,他们装着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说。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周围的人总是表情呆滞,这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会引起不小的变化。除非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怎样做才对他们有利,才能避免麻烦,否则,我们的朋友会一直沉默寡言下去,保持一种莫名其妙的沉默。
中国人下决心把不好的消息传给他人时的举止非常有趣。在那种情况下,有时事情已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可以公开直截了当地说了,但传消息的人还是完全有可能采取一种拐弯抹角、不着边际的方式说一件不能说、万万不能说的事。只见他心神不安地看着四周有没有人偷听,然后压低声音神秘地窃窃耳语;他伸出三个手指头,作为手势,不明不白地暗示那个没说出来的人就是他家的老三。他先含含糊糊地说了一番,然后指出事情的重要性;正当说得来劲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不进一步说出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很可能是说:“现在,你可明白了,不是吗?”在这个全过程中,可怜且不可开窍的外国人除了不明白还是不明白。传消息给你的人说到这种程度,如果你还是一无所知,那也并不奇怪,你会明确地说,总有一天你会发觉他是对的!
中国人与其他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都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隐瞒坏消息,并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中国人所要求的“好方式”其隐瞒程度之大,肯定会让我们惊讶并感到毫无必要。我们曾听说,有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意外地遇到了两位朋友,这两位朋友是特地赶来向老奶奶报告她那在外的孙子不幸去世的消息,当时他们正在小声地商量应当怎么转告。可是,当遇到老奶奶后,他们却只是反复说明他们正在闲聊,尽管后来不到半小时,消息就已经传开了。我们还听说,一位离家数月的儿子在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劝他快快回家,不要逗留去看戏,他便从中推断出他的母亲去世了!事实果真如此。